7月20日,英特尔子公司Mobileye开始在美国纽约进行自动驾驶测试,该公司负责人称,这是自动驾驶产业接近商业就绪的关键一步。近年来,我国也陆续建立了各种国家级、省级的自动驾驶示范区,自动驾驶汽车正离大家的生活越来越近。
在期待新技术带来更多便利高效的同时,人们也对自动驾驶中潜藏的法律问题产生隐忧。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关注该领域的检察官。
截至5月底,北京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安全行驶总里程突破3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约75圈。新华社发 商海春作
涉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
法律责任如何认定
2018年,49岁的伊莱恩·赫茨伯格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推着自行车过马路时,被一辆优步自动驾驶汽车撞死。这是自动驾驶汽车有记录以来全球第一起死亡事故,最终导致优步终止了在亚利桑那州的自动驾驶技术测试。
上海市检察院检察官戴慈介绍,目前国内还没有允许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对这个话题更多的是一种前瞻性探讨。
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民法典规定,对民用航空器适用无过错责任。
戴慈认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归责原则可以借鉴以上归责原则。例如,自动驾驶汽车之间、自动驾驶汽车和传统汽车之间可考虑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自动驾驶汽车和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可适用过错推定原则。自动驾驶汽车和车内乘员之间实行无过错归责原则。
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民事责任主要涉及赔偿损失问题。对此,上海市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陈超然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民事方面的归责层次较为清晰。第一步,判断自动驾驶功能是否开启。若未开启,可以按照一般机动车交通事故处理。若开启,需要查明自动驾驶系统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若自动驾驶系统存在质量问题,可以适用产品质量致损的侵权责任。若自动驾驶系统不存在质量问题,需要继续查明事故的过错责任。
自动驾驶相关的隐私
与数据安全如何保护
202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数据安全法,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和国家网信办《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已经公布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戴慈认为,在自动驾驶汽车中,隐私与数据保护涉及多种“安全”。一是个人信息安全。无人驾驶汽车反映的用户行驶记录、操作记录、场景、环境甚至是个人喜好、习惯等都极具商业价值,也极易被泄露和滥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包括获取数据的条件、获取数据的法定程序和严格的法律责任。二是网络安全。自动驾驶系统以及智慧道路系统一旦遭受黑客入侵,可能会造成连环车祸等极其严重的后果,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与放火、爆炸、决水等危险方法具有等同性。三是数据安全。数据安全事关国家安全。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水平越高,对数据的依赖越强,数据保护要求就越高。自动驾驶汽车头部企业应更加重视对用户数据的保护。
此外,陈超然提醒,信息的使用和共享也要注意合规。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后,需要制造商分析事故原因,在分析过程中,一定会提取数据。数据提取也需要依照规范,否则也会增加泄密的风险。车辆厂商委托第三方处理个人信息时,不应超出已征得授权同意的范围,且应对委托行为进行安全影响评估,这需要在公司内部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来实现授权、审计、风险防控等措施。
构建自动驾驶汽车法律规则体系
应注意什么
2021年5月28日,德国联邦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自动驾驶法,允许L4级别(高度自动化驾驶)自动驾驶汽车于2022年在德国公共道路上行驶。那么,如何科学构建我国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规则体系?域外立法和实践经验对我们具有哪些参考价值?
陈超然表示,在完善立法层面,既要有利于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也要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他认为,德国通过的自动驾驶法要求相关汽车安装记录驾驶过程的“黑匣子”,并开创了技术监督机构远程监控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监督”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应进一步明确禁止以默认授权、功能捆绑等形式强迫、误导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其收集个人信息。只有上述前置法完善了,刑事归责才有依据。
陈超然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最大挑战,并不是单个车辆上路问题,而是系统性风险。每一辆自动驾驶汽车都是一个终端,而背后相关平台可能掌握着上百万以上的终端,如果这些终端背后的算法出了问题,将会发生系统性风险。因此,自动驾驶汽车的立法中要有一部分关于保障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的规范。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刘明霄
编辑:张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