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资讯新闻_汽车行情推荐_汽车信息动态-橙果余汽车网

【汽车人】特斯拉降价:是战术手段?还是战略布局?

陈洪铭 141 0

特斯拉因为价格手段,强化了市场关注度和流量,也可能得到新的竞争优势。对全行业市场营销和定价策略的改变,只是表面的;组建足够灵活的生产体系,缩短决策流程,才可能和特斯拉分庭抗礼。

文/《汽车人》黄耀鹏

特斯拉又降价了。7月30日,特斯拉官方宣布,即日起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价格下调1.5万元,调整后售价为23.59万起(补贴后)。不过交付从1-3周调整到4-6周。

和前几次调价一样毫无征兆。Model 3国产化之后,经历了至少6次调价,1升5降。这一次调价,是10个月以来首次。

1

营销体制区别

业内都已经很熟悉特斯拉的价格手段了,跟进的一个都没有。无论新老势力,仍然秉持传统的价格策略——官方指导价保持“年度稳定”,零售价找终端挨个去谈。

其实,传统车企也时而调价,只不过调的是给终端的批发价,消费者感受不到。终端售价,和发货提车价、发货捆绑政策、终端优惠政策、年度销售返点等相关,即造就了一个“价格黑箱”系统。

就连主机厂本身,都没有幻想过,用官方指导价包打天下,总是容忍甚至鼓励地区差异存在。这是由传统销售模式的长链条、加盟制决定的。即便主机厂不想搞一店一策,但总要有激励机制区别,还要瞄着区域对手的情况。

单纯的直销制把上述一切都抹平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问题。直销模式把价格竞争统合到平台上来,因此特斯拉可以把零售定价权抓在手里。

直销需要自己出钱建线下渠道(体验、交付和售后),一旦证明直销总的成本低于加盟制,4S模式也就被终结了。如今则处于两种模式相持的过渡阶段。

特斯拉调价的决定权在总部,而非特斯拉中国。准确地说,由后者建议,总部批准。因为特斯拉调价行为很常见,其驱动因素,早已被分析得七七八八。这里面分为主动和被动因素。

2

特斯拉赢得新能源销量优势

如果品牌力和市场地位不变的话,单车利润和市场占有率,大致是类似跷跷板的平衡把握问题。但是现在,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占有率和品牌力都在上升。即便4月份的维权风波,也未能产生长期影响。

6月份,按照车型区分,宏光MINI EV销量29143辆,仍然强势。特斯拉Model 3/Y销量28313辆,比亚迪秦、汉、宋、e2销量加总为24550辆。三甲其后的品牌月销量均未过一万辆关口,理想ONE 7713辆,欧拉黑猫、长安奔奔EV、奇瑞eQ、Aion S、小鹏P7,都在4000-7000辆之间。

而上半年,宏光MINI EV为157939辆,特斯拉Model 3/Y 131025辆,几乎不分轩轾。考虑到两者价格不存在直接竞争,特斯拉的对手仍是新势力的“蔚小理”(威马EX5未进入前15名)。

那么主动因素就很清楚。特斯拉今年二季度毛利率28.4%(去除碳积分后24.2%),去年则为25.4%。今年一季度,蔚来、理想、小鹏毛利率分别为19.48%、17.25%、11.18%。

而且,特斯拉Model 3销量累计25万辆左右,比对手累计数大得多。固投基本回本,特斯拉有降价主动权。

很多人认为,特斯拉降价意在打压新势力、比亚迪等对手。从价格和目标客户上看有道理,小鹏P7、比亚迪汉守的是23万元门槛,而20万元以下则是中国品牌新能源产品的密集区。

特斯拉的价格策略,可以始终保持对竞品的压力。只要传出降价风声,就可以让对手必须祭出应对策略。特斯拉对自己的优势位置运用得很充分。

而且,根据以前的格局,同样续航的Model 3比Y低3.8万元左右。调价频率的秘诀在于把控节奏,两者螺旋式调价,也是为了调动消费者预期。

3

价格手段着眼战略思路

但从整个市场而言,燃油车的绝对销量数字比电动车大得多。特斯拉如果只盯着新能源对手,格局未免太小了一些。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置换增购决策,从燃油车转向电动,是特斯拉主要目标。

Model 3到了23万元区间,B级燃油车就面临压力,与雅阁、凯美瑞、迈腾、帕萨特、A4L都有价格重叠,甚至冲击了部分主销价格段。特斯拉一旦推出传说中的Model 2(今年可能性很小),A级燃油车也坐不住了。

从燃油车市场中切走份额,是特斯拉一旦出现利润空间就马上降价的重要理由。合资燃油车产品,无论豪华还是非豪华,因为长期的品牌强势,都习惯以市场预期来定价,而非基于成本定价。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同样车型,到中国来减配,售价却比美国市场高很多,豪华品牌的高端车型,甚至出现两三倍的落差,即便考虑进口关税和消费税,也相差悬殊。喜欢薅“中国羊毛”的习惯,恰是跨国豪华品牌,而非特斯拉。

在电动车这条赛道上,传统豪华属性的护城河,正在消失。这是BBA等跨国品牌非常恐惧的。在美国市场上,Model 3/Y销量已经吊打BBA的“34C”(宝马3系、奥迪A4、奔驰C级)。

迫使燃油车对手让出超额利润,迫使他们进入到新能源赛道上进行正面竞争,即促进整个市场向新能源消费转变。这是特斯拉价格策略着眼点,因此这不是战术手段。

被动因素也起到作用。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的对赌协议,对特斯拉销量有刚性要求,特斯拉每个季度都面临中国销量的大幅增长需求。Model 3和Model Y已经有内部竞争的势头,稳住被Y分流的需求,尽量将内部竞争转化为外部“抢粮”。

特斯拉对扩张的需求也是刚性的。既要从限购城市中赢得置换青睐,也要从非限购城市中榨出新需求。下半年销量如果想上新台阶,没有新产品的话,降价手段必须用起来。

4

成本和供应链的控制能力

我们还应该看到,特斯拉之所以有能力降价,甚至频繁降价,显示了它对生产成本和供应链愈来愈强大的控制能力。

生产分为两部分:

一个是设计迭代、车身构造、线束、电池PACK、仪表总成、域控制器,集成度越来越高。车型量产后,传统车企的设计修改非常谨慎、克制,而特斯拉则非常频繁。这是决策机制、生产线组织不同造成的。双方软件迭代的差距也很大。

另一个是供应链控制。10个月以来,尽管芯片给所有主机厂都造成困扰,特斯拉还是在一个扩张周期里面逐步增大了对上游的议价权。特别是对电池,从松下18650到LG化学的21700,再到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LFP),特斯拉牢牢把握订单主动权(签订非受限供货协议),同时通过技术路径的把控,不断通过新技术方案降低电池成本。

特斯拉降价,既出于主动扩张的考虑,也有投资方的驱动因素。在供应链整合和生产组织中,积累到一定成本优势后,特斯拉选择迅速将其兑现到价格体系中。这与传统车企以当季利润为主要导向的运营思路相比,有很大区别。

特斯拉因为价格手段,强化了市场关注度和流量,也可能得到新的竞争优势。对全行业市场营销和定价策略的改变,只是表面的;组建足够灵活的生产体系,缩短决策流程,才可能和特斯拉分庭抗礼。迄今为止,尚未在传统车企中看到这些变革的迹象。(文/《汽车人》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大华

往期推荐

汽车人新闻APP

专业汽车资讯

汽车人网日文版

中日汽车产业交流平台

汽车人时刻

汽车行业深度好视频

特车圈

推荐好车

喵豆汽车

漫画聊车

感谢您的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