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资讯新闻_汽车行情推荐_汽车信息动态-橙果余汽车网

聚焦董秘|比亚迪李黔: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比亚迪的进阶之路

陈昊 141 0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爆发式增长。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报告,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达108.7万辆,同比增长231.5%。与此同时,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0.3万辆,同比增长234.92%,创下历史新高。

同样一飞冲天的,还有新能源汽车概念股的股价。据万得数据,上半年该板块的平均收盘价为55.89元,较2019年增长286%。比亚迪的股价亦从19年开始,自稳定了数年的50元档位一路高歌猛进。比亚迪股票是否还有上车机会?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还有多大想象空间?

行业的高景气,国家政策的支持,实现碳中和的大趋势……凡此种种,似乎无一不在昭告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光明的未来: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车销售的主流;在智能化与网联化革命的下半场,无人驾驶技术将开始规模应用,智能交通调控成为可能,零堵塞不再是梦想……本期聚焦董秘我们专访新能源汽车产业明星公司比亚迪的董秘李黔,分享他眼中的行业革新与挑战。

摇摆的天平

镜头从滚滚浪潮转向个体,聚光灯从抽象的利好因素转向实实在在的购买动机,落在消费者身上——“什么才是决定是否购买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因素?”

答案:安全与续航。

高安全与长续航是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的硬标准。谁能在保障安全行驶的同时兼顾长续航里程,拓宽消费场景,谁就握有与燃油车争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决赛入场券。

长久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陷入对续航里程的执着,行业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产生了非理性的追求,安全性问题被迫妥协。新能源汽车自燃与爆燃事件不断出现,安全与续航的天平两端正在摇摆。

取得平衡的关键砝码是动力电池。

现今主流的乘用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分为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两派。

磷酸铁锂电池热稳定性高,安全系数也高;其原材料中不含贵重金属,故制造成本较低。过去市场认为,高安全低成本的磷酸铁锂电池将主要在短续航的乘用车领域应用。而在长续航的乘用车领域或在高端车型中,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则更为常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元锂电池都在与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路线之争中,稍占上风。

但再厉害的高手也存在弱点,三元锂电池的弱点在于——怕热。由于其热稳定性较差,搭载三元锂电池的车型更常成为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中的“当事人”。

“面对摇摆的天平,是否有两全其美的方案?”

“有,得益于比亚迪的垂直一体化结构优势,依托上游原材料布局、产线核心设备自制能力及下游整车厂应用,比亚迪推出独立于动力电池行业现存设计方案的刀片电池,基于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对动力电池行业进行纠偏。”比亚迪董秘李黔表示。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究竟是何方神物?

传统电池包是先由多个电池构成模组,再由多个模组组装而成。传统电池包好比一个新房子,当其中60%是起固定与增加电池强度作用的梁与柱时,真正留给电池的空间就仅占40%。

如何才能去掉部分梁与结构件,提高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在同等大小的电池包中放入更多的电池呢?

比亚迪创造性地研发出既是能量体,也是结构件的刀片电池。比亚迪将电池拉长,并直接固定在电池包的边框上,让电池同时变成结构件,代替支撑电池的梁。这样既解决了固定的问题,也解决了强度的问题。这一方案令刀片电池的空间利用率达到60%以上,与传统电池包的40%的空间利用率相比,提升了50%。换而言之,当过去只能跑400公里的电动车换上同等大小的刀片电池,现在能跑600公里。

通过在电池结构上的创新,比亚迪提升了电池的体积比能量密度,从而拓展了续航里程。

同时,刀片电池应用的磷酸铁锂材料与高强度保证了高安全性。在刀片电池发布会上,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的豪言仍言犹在耳,“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能源汽车,要将‘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抹去。”

磷酸铁锂材料具有优秀的热稳定性,即使面对高温、碰撞等极端情况,也放热慢、产热少、分解不释放氧气,从而减少了燃烧的风险。而刀片电池既是能量体、又是结构件的创新结构则大大提升了电池强度。双剑合璧,刀片电池即便是面临堪称安全测试中“珠穆朗玛峰”的“针刺测试”——模拟尖锐物体刺入电池包造成极端短路情况——也依然表现优异。不但没有自燃,而且表面温度仅在50度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针刺测试”曾是国家标准中动力电池必须通过的安全测试之一。但由于高能量密度的部分动力电池难以通过“针刺测试”,考虑到行业的需求与发展情况,国家将“针刺测试”从必备安全测试中删去了。如今,比亚迪似乎有意引领动力电池重回高安全标准。

刀片电池,成为平衡高安全与长续航的完美砝码。

“后补贴时代,动力电池行业发展更趋于市场化,高安全及低成本的电池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随着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磷酸铁锂电池将重回动力电池行业的主流赛道,再次扬帆起航。”比亚迪董秘李黔表示,“目前,公司新发布的纯电动车型已经全系换装刀片电池。”手握刀片电池,比亚迪拥有了争夺燃油车市场份额之战的决赛入场券。

制胜的杀手锏

用户愿意付出多少钱购买新能源汽车?

根据汽车之家的市场数据,在已售的新能源汽车中,超50%的价格在20万元以下,其中6万元以下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定价50-100万元的鲜有问津,定价百万的销量屈指可数。

反观燃油车市场,超50%的已售燃油车价格区间在9-30万之间,其中定价12-15万的燃油车最受欢迎。即便是售价超50万的燃油车,销量也远高于6万元以下的平价车型。

长久以来,相对低廉的价格是促使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之一。不论是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抑或是其低行驶成本,无一不在强化着用户对新能源汽车“以便宜取胜”的印象。而当用户意在购买高端车型时,绝大部分仍将目光投向燃油车。

随着购置补贴逐渐退潮,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开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如何真正建立口碑与品牌,获得与燃油车竞争的内生优势?

比亚迪交出了一份答卷:更优的性能,却配以更低的价格是这场竞争中制胜的杀手锏。

2021年1月,比亚迪推出主打极致经济性,兼具优越性能的DM-i超级混动平台,意在替代燃油车市场。

“公司坚定不移地走在电动化的道路上。新能源车在替换燃油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紧凑型车的领域,价格是非常重要的考量维度。”比亚迪董秘李黔指出。

“应用DM-i超级混动的车型可以使新能源车与同级别燃油车达到购置同价,综合续航里程超1200公里。在解决消费者的里程焦虑的同时,搭载DM-i技术的车型在使用成本和驾驶体验上也拥有快、省、静、顺、绿等多方面且明显的优势。”

究其原理,DM-i超级混动的颠覆之处在于,它真正做到了以电驱动为主,发动驱动为辅:在市区行驶,99%的工况是以电机驱动。即使在不充电的情况下,发动机亦静谧无声,亏电油耗低至3.8L/百公里。

这使得搭载DM-i的车型无论在使用成本还是驾驶体验上,都无限接近于一台纯电动车。

在性能上,搭载DM-i技术的车型不仅具有纯电动车般的驾驶体验,而且其百公里加速达到7s级,甚至比同级别燃油车快2-3 秒。在价格上,基于DM-i超级混动平台打造的“秦Plus”、“宋Plus”以及“唐”三款车型的售价均低于其同级别燃油车的平均售价水平。

与同级别的燃油车相比,DM-i超级混动拥有更优的性能,却配以更低的价格。

使出杀手锏,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离攻下燃油车市场似乎又前进了一大步。

高性能低成本的秘笈

谈及核心竞争力,董秘李黔将比亚迪产品能做到高性能低成本的秘笈归功于强大的研发能力与垂直一体化结构。

“强大的研发能力所带来的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力,以及垂直一体化的架构是公司未来更进一步的坚实基础。”李黔表示,“作为一家横跨汽车、电池、IT、半导体等多个领域的企业集团,比亚迪拥有全球领先的电池、电机、电控及整车核心技术,以及全球首创的双模技术和双向逆变技术。”

对核心技术的高度掌控,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核心技术应用自上而下全面打通的战略,即使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众多汽车厂家纷纷因为“缺芯”产能受限甚至停产的当下,比亚迪半导体完整且垂直一体化的架构大大降低了汽车产品受芯片短缺的影响。”他补充说道。

比亚迪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不仅保证了核心零部件的稳定供应,而且令其产品极大程度上免受核心零部件价格波动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做到成本控制,占领价格优势。

江湖竞技,强大的研发能力与对核心技术的掌控是永恒的秘笈。

从驰骋赛场到成为裁判的距离

攻占燃油车市场远不是比亚迪设下的终点线,比亚迪有着更远大的抱负。

提升品牌形象是第一步,“后续公司将继续深入各技术路线的研究。一方面通过以DM-i超级混动车型为首的经济车型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通过推出高端车型提高品牌形象。”董秘李黔表示。

的确,比亚迪在高端车型的布局上仍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价格集中于6-30万元之间,车型以中端为主。对比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的主力车型价格集中在25万元以上。

2020年7月,比亚迪“汉”车型的上市补充了过去仅有“唐”一款高端车型的不足,打响了品牌形象升华的第一炮。

自上市以来,比亚迪“汉”倍受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如今不仅累计销量突破8.4万辆,且近日第10万辆新车在深圳坪山工厂正式下线,刷新了国产品牌中大型轿车突破十万产量的最快速度,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究其缘由,比亚迪“汉”不仅拥有搭载高安全性刀片电池的长续航里程、超越特斯拉Model 3的3.9s级百公里加速,同时配置DiLink 3.0智能网联系统和Di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这所有的一切,即便是拥有顶级配置的比亚迪“汉”车型,也不过30万元。

比亚迪“汉”继承了比亚迪一贯的杀手锏——更优的性能,更低的价格。

然而,比亚迪“汉”作为网红高端车型,能做到物美价廉也只是成功了一半,颜值才是正义。据市场调查,购车预算越高的用户,就越重视汽车的外观内饰。在高端用户看来,外观内饰的重要性甚至与安全持平。

高颜值是比亚迪“汉”深受用户喜爱的重要原因。基于国际设计大师沃尔夫冈•艾格的Dragon Face设计语言,比亚迪“汉”再次将龙元素融入至外观中。

“中国汽车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蜕变。”李黔认为,“比亚迪在品牌高端化的道路上稳扎稳打、持续发力,通过不断推出高质量的产品,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在重塑消费者认知的同时完成品牌形象的升华。”

下一个比亚迪“汉”在哪里?

“兼具智能、高效、安全、美学四大优势的e平台3.0专为下一代高性能智能电动车而生。”李黔表示,“它不仅将核心零部件进一步集成化、标准化,还构建了全新的车身结构、电子电气架构和车用操作系统BYD OS。在此基础上,e平台3.0实现百公里加速仅需2.9秒,续航能力可突破1000公里,拥有更强大的自动驾驶能力;自主研发的车载系统BYD OS实现软硬件的完全解耦,可以适应智能化的迭代开发、实现整车的持续自进化,并将迭代周期由原本的两个月缩短至两周。”

一言蔽之,e平台3.0就是集比亚迪软硬件最新核心技术之大成的纯电动车制造“懒人包”。基于e平台3.0,其他厂商只需添加个性化汽车外观与搭建内部架构,即可轻松完成新车型的生产,完全不用考虑核心技术的问题。

同时,e平台3.0的BYD OS系统将极大地丰富车载应用生态。“软硬件的完全解耦”意味着软件与硬件的开发者可以不再是同一个厂商,软件的开发者可以更加多元。只需通过BYD OS建立的标准化软件接口,大量软件应用即可在搭载BYD OS的设备上运行。

未来的智能汽车将有如“长着轮子的大型智能手机”一般,用户在其中可以下载并享受大量精彩应用。

“后续,公司会通过新车型的发布及现有车型的迭代实现e平台3.0的应用。”李黔表示,“同时e平台3.0将继续对行业开放共享,进一步加速汽车行业电动化。”

显而易见,比亚迪并不仅仅安于聚焦赛场,打造下一个比亚迪“汉”,而似乎有着更大的野心——意在以e平台3.0为基础,成为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的奠基者,推动全行业打造千千万万个高端爆款车型。

走上开放之路,比亚迪从驰骋赛场到成为裁判的距离还有多远?这一路又是否能走得平坦?

“公司预计将在2023年推出全新品牌、全新渠道并搭载最新技术的高端车型。”李黔表示。

大众拭目以待。